阿伦·雷乃 Alain Resnais

阿伦·雷乃

阿伦·雷乃简介

获奖情况

第67届戛纳电影节 获得黄金马车奖。获奖影视:

第65届戛纳电影节 获得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获奖影视: 《你们见到的还不算什么》

第62届戛纳电影节 获得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获奖影视: 《疯草》

影人资料

学院深造 阿仑·雷乃,1922年6月3日生于**莫尔比昂省的省府瓦讷市,自幼酷爱文学和心理学。14岁时,迷上了电影,并制作了一部8mm短片,随后**巴黎一所电影学院深造。毕业后,从事副导演多年。33岁时,他的纪录短片《夜与雾》,改变了纪录片的传统模式,纪录成为了一种心灵的延续。 声名大噪 真正让他声名大噪的是四年之后的《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这两部反情节的影片最大限度地提供了电影语言的可能性,极具**意义。重要流派,左岸派地位得到确立。雷乃则是首当其冲的旗手。此后的作品良莠不齐,但他鲜明的电影立场还是让人过目难忘。**上世纪90年代,雷乃和许多领袖级电影大师一样,改弦更张,回归传统,开始注重电影的观赏性。《人人都唱这支歌》便是他这个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常惹争议 他是**新浪潮的中坚分子,但跟其他新浪潮影人不同的是,他没有《电影笔记》杂志的背景,他的特点是关注****、现代主义以及社会和政治议题,经常以时间**忆作为主题,从严肃文学中汲取营养,从哲学高度看问题;在叙事结构上采用神秘而新奇的手法,摄影华丽,剪辑重抒情性,作品常惹争议。 幼年** 阿仑·雷乃(照片2)阿伦雷奈1922年生于**的布丹,幼年**,从流行的小说、电影到普鲁斯特(Proust)、赫胥黎(Huxley)和曼丝菲尔德(Mansfield)的文学以至漫画都是他涉猎的范围,为了看没有法译本的连环画甚至跑去意大利!阿伦雷奈后来甚至说漫画是第一个让他认识到电影技巧的媒介。1939年,雷奈在巴黎的生活目标由做一个教师转到舞台表演。1943年,他考入**高等电影学院,但只读了18个月就退学了,理由是他认为在昂利·朗瓦的**电影资料馆看经典电影,比在学校里上课收益更大。之后,雷奈搬到了赛纳河左岸,正式开始他的电影事业。在这个时期,他对蒙太奇和场面调度之间的关系作了一系列的重要实验。其中1948年的作品《**》35mm的重拍版本,赢得了***影展两个奖项以及1949年的奥斯卡短片金像奖。 教师到表演 1939年,雷奈在巴黎的生活目标是由一个教师到舞台表演。1943年,他考进**高等电影学院,但只读了18个月就退学了。他说那里的课程不及他在昂利·朗瓦的**电影资料馆看的经典电影得益大。 拍摄和剪辑 阿仑·雷乃(照片3)之后搬到赛纳河左岸的雷奈是以拍摄和剪辑纪录片和"艺术"片为主正式开始了他的电影事业。在这个时期,他对蒙太奇和场面调度之间的关系作了一系列的重要实验。其中1948年的作品《**》35mm的重拍版本,赢得了***影展两个奖项以及1949年的奥斯卡短片金像奖。电影史上,画家的故事是最受欢迎的题材,绘画和电影之间的**关系使得后现代的电影艺术家彼得·格林纳威、德里克·贾曼,包括黑泽明都在自己的电影中向画家致敬。阿伦·雷奈在1950年的短片《格尔尼卡》中用自己独特的蒙太奇手法把***的名画和他较带希望的作品及超现实主义诗人Paul Eluarcl的解说拼合在一起,强烈地表达了他对战争的不满。1955年,他的另一部经典短片《夜与雾》面世,不同于传统的纪录片,雷奈不追求细节的重组,而以强调观众主动想象和回忆的独特手法又一次撼动人心,而对于《夜与雾》来说更重要的一点是:记忆与遗忘这个雷奈电影的母题是在这部影片中开始出现的。 影坛地位 说到新浪潮,首先想到的是**50、60年代的作品。由克罗德夏布罗尔、弗郎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和埃立克罗迈尔这几位《电影手册》杂志的编辑掀起的新浪潮,作为一场运动持续的时间并不长(1958-1962),但它的影响却改变了以后的两代电影人,如今这股当年被视为无政府主义的风潮再次席卷了**乃至欧洲电影圈,新生代的电影家们向70、80年代回避现实与回归"优质电影"的倾向提出**。 阿伦·雷奈在1950年的短片《格尔尼卡》中用自己独特的蒙太奇手法把***的名画和他较带希望的作品及超现实主义诗人Paul Eluarcl的解说拼合在一起,强烈地表达了他对战争的不满。1955年,他的另一部经典短片《夜与雾》面世,不同于传统的纪录片,雷奈不追求细节的重组,而以强调观众主动想象和回忆的独特手法又一次撼动人心,而对于《夜与雾》来说更重要的一点是:记忆与遗忘作为阿伦雷奈电影中的母题,正是在这部影片中开始出现的。 人物个性 作为左岸派的首领,他们与新浪潮最大的不同在于,左岸派更注重文学性,其知识分子气质是这一流派最重要的特征。有人曾说雷乃的影片在影院公映,是极大的浪费,它更适合在**里,一群知己一同沉浸在心灵的奥秘之中。 《战争结束了》雷乃对记忆的态度只属于他自己,他还没有明确的继承者,包括他自己。雷乃在[广岛之恋]里将记忆物化,男女主人公最后呼唤的只是双方的地名。这种将记忆的泛化,更具文化学的意义,对普通观众而言,势必如一头雾水。《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更是异常温柔地摒弃了电影所应具有的全部观赏元***物走走停停,反复询问记忆的可靠性,及它的存在是否必要。他中期的《战争结束了》《慕里埃》加强了故事性,但人物性格依旧松散,主题仍是过于严肃。80年代推出的《我的美国舅舅》是他故事最为完善,内涵较为明朗的一部影片。按照雷乃自己的说法,他是要以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芸芸众生日复一日的苍白岁月。他否定了**,而所谓的感情,只是人类排遣寂寞的拙劣表达。好在,雷乃并不刻薄,他用他精密的电影语言,不动声色的剪辑,呈现人类无法根除的终极困境。而雷乃自己的态度却是一派朦胧,他惟一的态度可能就是,“我知道现实本身,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个现实。” 在左岸派最风光的那段岁月里,他与**新小说派的两位巨子,玛格丽特·杜拉斯、罗伯特·格里叶,过从甚密。这二位后来也做了导演,成为左岸派的重要人物。他们和雷乃一样坚持,人的感觉和潜意识是电影最应表达的惟一事物。而所谓的感官**将破坏电影的本质,并阻碍电影的发展。**90年代以后,雷乃改变了他的这一想法,他努力使影片变得可爱起来,并学习新锐导演,用后现代的手段完成一部作品。《人人都唱这支歌》便是一部赏心悦目的作品,人们的感情明确,并不乏喜剧因素。 不少人把雷乃的流变看作为背叛,而雷乃的说法是,只要电影存在,他自己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并不重要。 相对于轰轰烈烈的**“新浪潮”,和他们的直率自然相比,“左岸派”的导演算不上电影新人,他们对电影艺术的探索早于“新浪潮”,他们天性的精英意识,领得“左岸”电影显得深思熟虑,甚至有点老谋深算,也许正是因为他们的过于自省,过于内化,这个在电影史上极为重要的电影流派,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却很少被人们所提及。

阿伦·雷乃最近作品

疯草观看 安德烈·杜索里埃、萨宾·阿泽玛 7.2
疯草

安德烈·杜索里埃、萨宾·阿泽玛

严禁嘴对嘴观看 奥黛丽·塔图、伊莎贝尔·南蒂 7.2
严禁嘴对嘴

奥黛丽·塔图、伊莎贝尔·南蒂

心之归属观看 萨宾·阿泽玛、伊莎贝尔·卡雷 7.6
心之归属

萨宾·阿泽玛、伊莎贝尔·卡雷

纵情一曲观看 萨宾·阿泽玛、伊波利特·吉拉尔多 7.0
纵情一曲

萨宾·阿泽玛、伊波利特·吉拉尔多

阿伦·雷乃最受好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