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出生在德国首都柏林一个犹太****。**纳是大学高材生,懂希腊语、拉丁语,能说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1921年,**纳结识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布莱希特给她起了个外号“Eisnerin”,两人结下友谊。1924年以**《论古希腊器皿的影像构成》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定居**,从事考古学研究。1927年,回到柏林,开始从事影评和剧评工作,同年10月,为德国日报Film-Kurier撰稿。1928年,在遇到爱森斯坦后她对****失去好感。**纳在从事影评期间曾到弗利兹·朗格的拍摄现场帮忙,并为Jacques Feyder的Thérè** Raquin和Georg Wilhelm Pabst的Journal d'une fille perdue的拍摄做助理工作。1932年2月,**纳就任Film-Kurier主编,此时报纸已开始收到德国社会党攻击。 **** 1933年3月30日,在**政权上台后,**纳带着一只手提箱来到巴黎,成为Internationale Filmschau的巴黎负责人,住在巴黎的妹妹家。1936年9月开始在**发表文章,因为参加**·朗格卢瓦组织的特别放映**而结识了他和乔治·弗朗瑞。1937年接受朗格卢瓦邀请任杂志Cinématographe主编,但这本杂志只办了2期便中止。 二战期间 二战爆发后,德军占领巴黎,为逃避**的清洗,**纳以结婚作为掩护逃往**南部,以洗碗为生。1939年冬,她不得不向朗格卢瓦写信求救,在朗格卢瓦的掩护下,**纳住进**南部的一个朋友家,在那里清理**·朗格卢瓦藏在地下的电影拷贝。她白天工作,晚上整理拷贝,为了打开那些生锈的拷贝而不让胶片损坏,她的10个指甲全部弄断。她在二战期间,为朗格卢瓦在外省保护的拷贝做了详细的记录。同时,通过她在德国的朋友,朗格卢瓦在二战期间从德军和犹太**手中**了大量德国电影拷贝并保护起来。 电影保护事业 **纳后来被捕,被关入位于**阿基坦的***(此处**)。她想方设法**下来。二战结束后,她回到巴黎,参与了重建**电影资料馆,直到1975年退休,她一直是电影馆的馆藏主任。此间,**纳经常为《电影手册》和La Revue du Ciné**写稿。 德国导演维纳·赫尔佐格十分尊崇**纳,他认为,只有当**纳认可了“新德国电影”,那才算是恢复了合法身份的电影。1974年,赫尔佐格从慕尼黑徒步赶到**巴黎,探望病中的**纳,这段过程在赫尔佐格的书Of Walking in Ice中有述。 晚年 1982年,**纳当选为**荣誉军团成员。次年,**纳在**巴黎附近的Neuilly-sur-Seine辞世,她终生未婚,也没有子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