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骏祥 Junxiang Zhang

张骏祥
  • 别名:袁俊(笔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1910-12-27
  • 出生地:中国,江苏,镇江
  • 职业:导演 / 编剧

张骏祥简介

影人资料

张骏祥,笔名袁俊,江苏镇江人,中国著名导演、剧作家、理论家、事业家。   中学**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热爱文学。1927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习。在校期间,他大量阅读西方古典名著,沉醉于西洋戏剧的研究,毕业后留校任教。   1936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留学生,**美国耶鲁大学戏剧研究院,专攻导演,兼学编剧、剧场建筑以及布景灯光等多种课目。1939年毕业时获硕士学位,随即远涉重洋,返回硝烟弥漫中的祖国。   1939年秋,他应聘于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讲授导演、舞台美术,并先后导演了曹禺的《蜕变》《北京人》和李健吾的《以身作则》。   1941年初赴**,先后主持中青剧社和中电剧团,同时为怒吼剧社、中华剧艺社和神鹰剧团导演了《边城故事》《安魂曲》《柔密欧和幽利叶》《牛郎织女》《大渡河》等剧,并创作了《山城故事》《美国大总统》《小城故事》《万世师表》等话剧剧本;翻译了《好望号》《审判日》《吾土吾民》《富贵浮云》《**在伊利诺伊州》等话剧、电影剧本。   其间,他还撰写了不少有关导演理论的文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了A.狄恩的导演理论,并有所丰富和发展。他导演的话剧,正是这种理论的具体实践,具有结构严谨、节奏流畅、形象鲜明和舞台各部门配合协调的特点。他在**时期的话剧**,充分显示了他的艺术禀赋和才华,以及精雕细琢、一丝不苟的创作作风,给文艺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战争胜利后回到上海,于1947年转入电影界,先后在中电一厂、二厂编导了喜剧片《还乡日记》《乘龙快婿》,以强烈的对比和辛辣的讽刺尖锐地揭露了**胜利后国民党**派“劫收”掠夺的丑恶现实,受到当时进步**的注目。   1948年,由于他不满“中电”当局对创作的蛮横干涉,离开上海去香港,为永华影片公司导演了《火葬》。1949年4月北上,不久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迎来了他创作的崭新时期。   建国后,他除担任繁重的行政、艺术**工作外,先后改编和创作了《胜利重逢》(1954)、《鸡毛信》(1954)、《新安江上》(1958)、《六十年代第一春》(1960,集体);导演了《翠岗红旗》(1951)、《淮上人家》(1954)、《燎原》(与顾而已**)、《白求恩大夫》(1964、编导、剧本和赵拓**)、《大泽龙蛇》(1982)和编导了大型艺术性纪录片《大庆战歌》(1965)。这些作品洋溢着饱满的热情,从不同角度、各个层面表现了工农兵群众的斗争生活。   《翠岗红旗》是他在新中国执导的第一部影片,通过细腻的镜头处理和朴实的演员表演,成功地塑造了红军家属向五儿的形象,这部影片受到观众的欢迎,得到***等老一辈******家的赞扬;《鸡毛信》是他根据华山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他按照儿童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刻划了海娃机智勇敢、粗中有细和乐观开朗的性格;《燎原》以强烈明快的节奏,层层迭进的情节,表现了工人运动的磅礴气势,具有史诗的特色;《白求恩大夫》以其纯净流畅的蒙太奇语言,凝重严谨的韵律和驾驭独特情节的能力,使影片成为中国人物传记片中的佼佼者,堪称他的代表作。   在电影理论方面,他也颇多建树,出版了**集《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和《影事琐议》。在他的晚年,曾多次发表意见,撰写文章,强调电影的文学性,要体现文学价值,引起较大的反响。他还致力于电影基础理论建设,由他主编的《中国电影大辞典》,于1995年10月问世,填补了中国没有一部比较完成、系统的电影辞典的空白。   建国后,他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上海电影制片公司副经理、上海市电影局副局长、局长、***电影局副局长、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校长等职。他于1956年加入*****。是****第二、三、四届委员,第五、六届 ******,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   张骏祥于1996年去世,享年86岁。

张骏祥最近作品

燎原

王熙岩、张雁 7.8

淮上人家

魏鹤龄、张雁

小金鱼

卢青、仲星火 6.6

车轮四重奏

刘信义、艾丽娅 7.4

胜利重逢

冯喆、仲星火

六十年代第一春

刘鸿声、邓楠

火葬

白杨、陶金

中国的电影

汤尼·雷恩、孙瑜

新安江上

铁牛、晨波

张骏祥最受好评作品

燎原

王熙岩、张雁 7.8

淮上人家

魏鹤龄、张雁

小金鱼

卢青、仲星火 6.6

车轮四重奏

刘信义、艾丽娅 7.4

胜利重逢

冯喆、仲星火

六十年代第一春

刘鸿声、邓楠

火葬

白杨、陶金

中国的电影

汤尼·雷恩、孙瑜

新安江上

铁牛、晨波